方孝孺 深慮論_方孝孺《深慮論》閱讀答案附譯文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2-04 來源: 幽默笑話 點擊:
讀方孝孺的《深慮論》,回答19——23題(每題3分)
慮天下者,常圖其所難,而忽其所易;備其所可畏,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(fā)于所忽之中,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?蓋慮之所能及者,人事之宜然;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,天道也
當秦之世,而滅六諸侯,一天下,而其心以為周之亡,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,方以為兵革可以不復用,天子之位可以世守,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,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(借鑒)秦之孤立,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,以為同姓之親,可以相繼而無變,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、宣以后,稍剖析之而分其勢,以為無事矣,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、平,魏之懲漢,晉之懲魏,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,而其亡也,皆出其所備之外
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,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,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(zhèn)之足以制其君,盡釋其兵權,使力弱而易制,而不知子孫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,負蓋世之才,其于治亂存亡之幾,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,而禍興于彼,終至于亂亡者,何哉?蓋智可以謀人,而不可以謀天良醫(yī)之子,多死于。涣嘉字,多死于鬼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?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
古之圣人,知天下后世之變,非智慮之所能周,非法術之所能制,不敢肆其私謀詭計,而惟積至誠、用大德,以結乎天心,使天眷其德,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,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,而天卒不忍遽亡之,此慮之遠者也夫茍不能自結于天,而欲以區(qū)區(qū)之智,籠絡當世之務,而必后世之無危亡,此理之所必無者也,而豈天道哉?
19、下列各組句子中,加點的詞的意義解釋錯誤的一項是
A.變封建而為郡縣 封建:封邦建國 B.方以為兵革可以不復用 兵革:兵器
C.其于治亂存亡之幾 治亂:治理亂世 D.籠絡當世之務 籠絡:包攬
20、下列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
A.①禍常發(fā)于所忽之中 / ②不知子孫卒困于夷狄
B.①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/ 使力弱而易制
C.①欲以區(qū)區(qū)之智,籠絡當世之務 / 惟積至誠、用大德,以結乎天心
D.①備其所可畏,而遺其所不疑 / 而其亡也,皆出其所備之外
21、以下符合文章內容或作者觀點的一項是
A.秦代吸取周代的教訓,改封建制為郡縣制,于是加強了中央集權,卻因放棄了兵器而失去天下
B.漢代吸取秦的教訓,鎮(zhèn)壓了王國叛亂后,又把郡縣制恢復為封建制,從而穩(wěn)定了政局,安定了天下
C.宋代吸取唐末藩鎮(zhèn)割據(jù)的教訓,大力削弱武將的兵權,結果導致宋代軍隊戰(zhàn)斗力很弱,被周邊政權所困擾
D.魏代和晉代,因為能夠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訓,積極改進他們的統(tǒng)治策略,因而都有效避免了封建制和郡縣制的危害
22、下列對原文有關主旨的分析和概括,不正確的一項是
A.國家發(fā)生禍亂或者遭到覆滅的命運,主要是因為建國者的智慧有限,不能運用謀略來防患于未然
B.要想國家長治久安,僅靠一點智謀是不夠的,必須用非常誠懇的態(tài)度,修養(yǎng)德行,從而感動上天而獲得庇護
C.歷代的滅亡,根本原因在于每個朝代都產(chǎn)生了自己策略上的錯誤,前朝的教訓雖然吸取了,但本身的問題卻被忽略了
D.凡能遠慮的國君,一定能夠找到為子孫后代積累大德的辦法,因而上天特別眷顧,即使他是一個不成材的繼承者,上天也不想滅亡他
23、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(xiàn)代漢語
(1)武、宣以后,稍剖析之而分其勢,以為無事矣,而王莽卒移漢祚
(2)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?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
相關熱詞搜索:方孝孺《深慮論》閱讀答案附譯文 梁彥光閱讀答案附譯文 方孝孺 深慮論
熱點文章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