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銅仁市:武陵深處,桃源勝景] 銅仁市五彩桃源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2-12 來源: 幽默笑話 點擊:
從空中鳥瞰銅仁,它似鑲綴于武陵山脈西南隅的一顆綠寶石。特殊的地緣和厚重的歷史,使銅仁成為荊楚文化、巴蜀文化、夜郎文化的交匯地。 “在文化和歷史的概念里,銅仁旅游資源豐富、獨特。有自然風(fēng)光資源,民族風(fēng)情資源,人文景觀資源,紅色旅游資源,歷史遺跡資源,有宜人的氣候資源。是我國最適宜的人居環(huán)境之一。目前我市旅游資源的開發(fā)處于起步階段,開發(fā)得晚。這既是一種遺憾,也是一種幸運。由于開發(fā)得晚,旅游還沒有真正成為產(chǎn)業(yè);這也使得我們的資源得以保存,開發(fā)潛力巨大,為科學(xué)開發(fā)、合理開發(fā),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提供了可能。我們認為,旅游資源的利用必須在有序、科學(xué)的規(guī)劃下進行。”銅仁地委委員、銅仁市委書記李建說。
從空中鳥瞰銅仁,它似鑲綴于武陵山脈西南隅的一顆綠寶石。
綿延七百余里的莽莽武陵山,在它的東北面逶迤奔騰。起點始于銅仁滑石鄉(xiāng)的明清苗疆邊墻(又稱南方長城)的殘垣斷壁,虛虛實實地連接著湘西的鳳凰古城,又隱隱約約地伸向遠方。千百年來,74條淙淙溪流從梵凈山東麓和南麓從容流淌,穿峽過澗,追波逐浪,一路輕歌曼舞,繪就了一幅集座座青峰、片片翠林、粼粼波光、點點漁火,萋萋芳草于一身的畫卷,風(fēng)情萬種而又氣韻空靈,儼然一個桃花源的仙居境界。
《貴州通志》稱:“黔中各郡邑,獨美于銅仁。”
發(fā)源于武陵山脈幽深之處,匯于銅仁城的錦江最為神秘和動人。這里至今仍保持著怡靜、恬然、純樸、自然的“桃源意蘊”。如今你走進銅仁,依舊的小橋流水,野渡橫舟;依舊的桃紅柳綠,孤舟釣翁;依舊的飛瀑流泉,田園牧歌;蠲撘粋“桃源之源”的意境。
特殊的地緣和厚重的歷史,使銅仁成為荊楚文化、巴蜀文化、夜郎文化的交匯地,人文景觀獨具特色。
銅仁得名于“銅人”,史籍載:元朝時有漁人在銅仁的錦江匯流處,見水底有“銅范三尊像”(孔子、老子、釋迦年尼),遂“挽之而出”,立于江心銅巖之上。元世祖至元二十年(1283年)始稱“銅人”,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取儒家之“仁”改稱“銅仁”。明代永樂十一年(1413年)建銅仁府。
如今“銅范三尊像”已移置于銅仁市錦江廣場的臺階之上。成為全國罕見的另類城標(biāo)?鬃印⒗献、釋迦牟尼的“三尊”像或氣象敦和,或飄逸瀟灑,或慈目善眉,讓人既肅然起敬,又如沫春風(fēng)。傳承了700多年的這幅中國文化和諧圖,彰顯著銅仁的文化個性和魅力,堪稱中國文化之獨韻。
銅仁古城素稱“兩灣清水半城橋”。分別發(fā)源于梵凈山南麓和東麓的大江小江在此匯流,將古城分割為幾個半島。島與島,岸與岸之間有十六座不同風(fēng)格的橋巧妙連接,百步一橋,一橋一景。或古色古韻,或溫婉飄柔,或豁達豪邁,每一座橋都是一首詩,一幅畫。
銅仁有燦爛的遠古文明,在錦江流域的臺地上,已發(fā)掘和發(fā)現(xiàn)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杜家園、巖懂、施灘等三處,面積達十二萬平方米。
河網(wǎng)密布的錦江流域,自古以來,以水美魚肥著稱。清代大儒鄭珍等曾有吟詠:“漁得沙頭訊,炊香舵尾聞”、“滿江銀鱗如童話、漁人弄舟水中央”。親水、親魚、親漁的民風(fēng)源遠流長。人、水、魚、漁、船、橋之間,在歷史的時空下交織和互動,使?jié)O歌漁謠、漁船漁具。漁技魚法、魚鷹魚獺,漁汛研究、漁事傳奇,以及現(xiàn)今拓展的都市橋釣,魚拓藝術(shù)等,不斷的傳承和演繹,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錦江漁文化。
錦江上的木船,小巧精致,輕便實用,沈從文的散文里曾這樣寫“銅仁船”:“船最引人注意的是顏色黃明照照,式樣輕巧,如競賽用船。船頭船尾細狹而向上翹舉,船底平淺,材料薄脆,給人視覺上感到靈便與愉快,在形式上可謂秀雅絕倫!
被稱為鷺鷥船,蕕蕕船的漁船,也都是秀雅絕倫的風(fēng)格。
《桃花源記》中的那種以魚為生的漁人漁村,在錦江兩岸至今猶存,東山的絕壁下,銅巖的倩影中,水星閣的清波上,仍常見漁舟泛月,淺灘撒網(wǎng)。灘釣、船釣、岸邊垂釣,在數(shù)十里的錦江上隨處可見。
最令人稱絕的釣魚景觀是銅仁都市橋釣,全國絕無僅有,獨具銅仁情韻。釣魚時節(jié),無論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黃昏,在銅仁城中臥波江流的座座長橋上,一排排釣魚桿飛線直垂江面,煞是壯觀。男女老幼,各色人等的釣者全然不理會身邊的車水馬龍、滾滾紅塵,專心致志地享受著垂釣?zāi)、份閑情,此情此景,往往讓游人幌若進入現(xiàn)代桃源。
有著深厚漁文化背景的“中國天然釣都”銅仁,還是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的“中國傳統(tǒng)龍舟之鄉(xiāng)”。以水、船、魚為媒的龍舟文化,千年來在錦江兩岸生生不息,明代詩卷中留下的錦江“劃龍舟”:“煙橫古渡雙江暄”和“畫船齊逐萬人看”的場景,至今依然。
武陵深處,桃源之中的銅仁古城,因辰水、錦江的舟楫之便,自古就是“辰沅要隘”、“黔東主鎮(zhèn)”。具有濃厚的商埠文化氛圍。這個依山傍水,鐘靈毓秀的古城,素來獨美于黔中,聲名遠播。
銅仁城中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三處:保存完整的中南門明清古建筑群,周逸群烈士故居,建于明洪武八年(1375年),占地約5000平方米的川主宮。古城保護區(qū)內(nèi)的東山上,還有中國唯一的儺文化博物館。
十里錦江畫廊和九龍洞是國家級風(fēng)景區(qū)。
“十里錦江畫廊”全長20余公里。從梵凈山發(fā)源的大江、小江在銅仁城交匯后,稱為錦江。錦江蜿蜒東流,出漾頭鎮(zhèn)東屏山人湖南麻陽。此間二十里,集幽峽、溶洞、青山、翠竹、淺灘、深潭、絕壁、田園、乃至古建筑,橋景于一身,形成一道美不勝收的自然和人文奇觀,桃源之源景色的濃縮與精華盡在其中。令歷代文人吟嘆不止的“銅仁十二景”:兩江春色、東山樓閣、金鱗游泳、漁梁夜月、中流砥柱、云彩濤聲、蘆洞嵐光、文筆凌云、南岳飛泉、玉屏晴雪、西嶺歸樵、石笏朝天,是十里錦江畫廊最傳神出彩的點睛之筆。
九龍洞面臨秀麗錦江河,背靠梵凈山余脈六龍山,洞處罵龍溪右側(cè)觀音山山腰,洞口處峭壁嶙峋,雄奇險峻,漫山翠竹,綠意森然。
九龍洞是大型天然喀斯特溶洞。洞內(nèi)廣大恢宏,最寬處100米,高30~70米不等,現(xiàn)探明部份,洞長2284米,總面積7萬平方米,洞內(nèi)有8個大廳,石柱石筍有數(shù)百根,另有一豎井狀天廳和一條地下河。鐘乳石千姿百態(tài),神奇瑰麗,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“九龍盤柱”:在第三廳的一根周長13.5米,高達39.9米的擎天大柱上,有九條石龍纏繞柱身,形體道勁,呼之欲出。
洞左側(cè)一千米處,有一個十分奇特的冷熱二風(fēng)洞,一洞涼風(fēng)徐徐,寒氣襲人,一洞暖氣融融,如沐春風(fēng),令人驚嘆不已。
六龍山竹海是武陵深處獨特的風(fēng)景。住于錦江畔的六龍山竹海生態(tài)公園總面積十二萬畝。春夏漫山碧透,清風(fēng)習(xí)習(xí),冬季白雪芒芒,無邊無際,“避暑沁心爽,觀雪清神欣”。
銅仁的多處省級保護單位的文化遺址,往往都與桃源勝景密不可分,人文與風(fēng)景相得益彰,獨具韻味。
觀音山蓮花寺在九龍洞右側(cè)的絕壁之上,石徑九曲連環(huán),飛瀑流泉垂濺,山頂無限風(fēng)光。清代詩人徐閣在此留有“洞口桃花幾度尋,人間哪得武陵深”的詩句。
徐福后裔茶園山莊,位于錦江南岸,是秦朝徐福第五十九世孫徐以暹(1606―1699年),在參與南明政權(quán)反清失敗后,逃到武陵深處開辟的莊園,《銅仁府志》稱之為“徐以退別業(yè)”。占地2000平米,是明朝建筑風(fēng)格的典范,如今遺址尚存。
新營垴屯墻遺址。位于銅仁市滑石鄉(xiāng)的一處懸崖之上。被稱為中國南方長城的明清苗疆邊墻的起點。邊墻“上至銅仁、下至保靖”,自此處向北錦延三百余里,F(xiàn)今門墻保存完好,周圍村寨還居住著當(dāng)年征戰(zhàn)兵士的后裔。
復(fù)興橋。位于銅仁滑石鄉(xiāng)的湘黔交界處。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(1816年),溪北為湖南鳳凰,溪南為貴州銅仁。橋與眾不同的特點是:一橋含兩孔,兩橋合一橋,橋拱為桃尖狀。橋面寬5.15米,全長47.1米,兩省共建,貴州建兩孔,湖南建一孔。橋上有望柱和空花石欄。整橋玲瓏精巧,獨具韻味,F(xiàn)保存完好,別成風(fēng)景。
“遵循政府主導(dǎo)、企業(yè)主體、市場運作、社會參與的原則。我們正在不斷創(chuàng)新旅游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機制,深化旅游管理體制改革,實施精品名牌戰(zhàn)略,加強文化與旅游結(jié)合。整合旅游資源,著力打造桃源銅仁品牌,形成促進旅游業(yè)加快發(fā)展的強大合力,努力提高我市旅游知名度、吸引力和競爭力。”
銅仁市委副書記、市長陳代文告訴記者:“通過五年的努力,基本建立起資源共享、統(tǒng)一管理、政企分開、運轉(zhuǎn)高效的旅游管理體制、市場化運作機制、互利共贏的投融資、利益分配機制,加快把我市建設(shè)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!
銅仁,武陵深處的桃源勝景!
相關(guān)熱詞搜索:銅仁 桃源 勝景 銅仁市:武陵深處 桃源勝景 銅仁市武陵深處 深處是銅仁
熱點文章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