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多少人養(yǎng)一個官?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5-19 來源: 幽默笑話 點擊:
我國歷史上的官民之比:西漢時為1:7945,唐高宗時為1:3927,元成宗時為1:2613,清康熙時為1:91,新中國成立之初為1:600。當下的財政供養(yǎng)人員與總人口之比:全國平均水平為1:28。例如陜西為1:34;
河北為1:40;
河南為1:41;
山西為1:27;
寧夏為1:24;
青海為1:22。經(jīng)濟越是落后,財政供養(yǎng)人口越多:在山西32個發(fā)不出基本工資的縣中,有8個縣官民之比在1:20以下,有的縣如大寧縣為1:13。更有甚者,陜西省黃龍縣是9個農民供養(yǎng)1個干部。官多車也多:一般各縣縣委、政府、人大、政協(xié)、紀委五大班子共有縣級領導約40人。一般每縣有車200輛左右,年費用600萬元。僅行政干部的“官車”一項費用,一年就是4000多個億。屁股和嘴巴每年消耗財政6400個億。
干部多造成體制性干擾多,內耗多,收費多,浪費多:吃飯財政和發(fā)不出工資在各地是普遍現(xiàn)象。
例如,湖北省監(jiān)利縣總面積3238平方公里,總人口142萬人,轄24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。1999年全縣有黨政機構99個,其中黨委機構19個,政府機構80個。財政供養(yǎng)人口28481人,全縣財政總收入2.2億元,扣除列收列支體制上繳等,可用財力1.2億元。如果每年按人均6000元費用計算,全縣共需1.7億元。
再如,湖南省華容縣全縣總人口70萬人,轄26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464個村場。1998年4月全縣財政供養(yǎng)人員1.5萬多人,財政收入只有8000萬元左右。黨政群一級機構60個,二級機構、副科級單位25個,代管單位20個,每次發(fā)文都要打印159份,縣委迫于吃飯財政的壓力,不得不做出“行政事業(yè)單位輪換下崗制度”的決定。
更有甚者,不算特別典型的四川省木里縣,作為民族自治縣,國家級貧困縣,縣總人口10萬人,2002年財政供養(yǎng)人口達8000人,財政收入只有1500萬左右,而全年支出最基本需要5000萬左右,國家每年撥款資助,而每年都要超支1000多萬元,基本都吃屬于國家財政補助,相當于發(fā)達地區(qū)在養(yǎng)著這群人。而該縣據(jù)我所知,光單位用的豪華越野車就達200輛,想一部官車一年費用最少5萬元乘以200就是1000多萬。各個部門每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到地區(qū)和到省里要錢!該地區(qū)有17個縣市,情況大體如此。
而如西藏等省,財政全部靠內地補貼,官僚機構非常發(fā)達,當?shù)爻曰始Z的人收入居然頗豐,。當然,這是民族地方,國家對民族地方主要政策就是出錢!西部貧困原因大約在此,卻也拖了內地不少負擔。
機構越多,官僚主義越嚴重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帕金森不無諷刺地說:“部門人多不要緊,他們之間總會制造出工作來的。”
何以形成世界上最大官僚機構?
中國官僚機構之巨大,舉世聞名。人大代表們曾以“二十八人養(yǎng)一個”的官民比例尖刻提議,政府多次機構改革,總擺脫不了“精簡——膨脹——精簡”的命運。機構改革為什么改不動,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理由,就如關云長在“刮骨療毒”,這是在刮自己的肉啊!沒有勇氣與決心誰為此?機構改革侵犯的是一些即得利益者,誰把著改革權?是“上改下”還“下革上”?“上改下”改不了的官僚,改成了“下崗”、“三農”等諸多社會問題。從這個龐大的官僚機構是怎么形成的,就可以分析出這“機構改革”為什么改不了。
凡是實行“中央集權”制必須依靠“命官”來維持中央的權威,官命的越多,管的越細,中央就越有權威,“中央集權制”決定了這個社會必然要有許多官僚一級管一級。有人會問:秦始皇以后的社會都中央集權制,為什么歷代的官僚不象現(xiàn)代這么多呢?應當這么說:現(xiàn)代是個高度中央集權社會,從機構的社會分工來看,古代的政府許多事是不管的。如:教育、土地等等,政府之外還有許多民間中介在維系著社會道德。因此,自秦后雖然是中央集權制但也是“精小”政府。而高度中央集權制則細到“戶籍身份”、“個人檔案”、“婚姻”、“教育”、“言論”全部統(tǒng)包,機構不能龐大人員不能不庸腫了!吧嘀嗌佟毙纬闪斯珓諉T待遇低,一些有“罰款權”的部門想方設法創(chuàng)收,造成政府“公信力”越來越差,越基層的貧民越苦。
若再深究其根源,至少有以下幾點是至使機構膨脹的根源:
1、官僚化。
建國之后,國家企業(yè)、事業(yè)、行政單位實行了全面的官僚化,都有行政級別。這種官僚化對社會風俗影響極大,“官本位”由而此定格的,在中國“當官”的意識強于任何國家。
2、就業(yè)分配制度。
就業(yè)分配制度由來已久,到現(xiàn)代由于中央政府能力不及而取消。一是畢業(yè)生由國家統(tǒng)包統(tǒng)分,二是軍轉干部由國家統(tǒng)分,國家分配造成了行政機關冗員。
3、政府管理的范圍越來越細密。
從現(xiàn)代來看,政府管理的范圍沒有收縮的現(xiàn)象,反而是越來越大。社會矛盾越多越不穩(wěn)定,新的問題層出不窮政府就要另設新部門去管他。越管問題越多,部門法層出不窮,社會越不穩(wěn)定構成了惡性循環(huán)。古代社會法律簡單,大都與道德風俗相關,有許多事是民間自律來解決的。
4、政府職能利益化。
某些政府部門壟斷了巨大的利益,變成了“公司”,有一段時間這些機構又利用自己的職權成立“創(chuàng)收”的二級機構(至今還有許多二級機構未能完全行政職能脫鉤),油水之足令人趨之若騖。執(zhí)法部門與“罰款”、“創(chuàng)收”等經(jīng)濟利益掛鉤,成為部門創(chuàng)收的依據(jù),保護壟斷既得利益。而古代極少看到政府“罰款”、“創(chuàng)收”之類的事件,執(zhí)法主要是以沒經(jīng)濟利益的“刑罰”為主。政府不維系社會的道德人心、做公益事業(yè),而熱衷于“罰款”是中外古今所少見的。
至今官方對“義利”的認識不明確,有許多政策是鼓勵“公款私投”“公款私分”“公企私賣”的,“招商引資”、“圈地運動”成為官場時尚。立足于“經(jīng)濟”是小政府變成大政府、“利益化”政府的關鍵,而以維系社會公正、道德世風、國家安全穩(wěn)定,不管“經(jīng)濟”,則是形成精小政府、信用政府的關鍵。
為官需要重義輕,一介政府更應該重義輕利,義與利只有一個選擇,誰的政府選擇了“利”就意味著垮臺。
5、升降無度。
中國現(xiàn)行的官吏制度可以說“能上不能下”,在古代還有個貶官制度、告老還鄉(xiāng)制度。經(jīng)常使用“升官”來調動公務員的積極性,將會導致“官多為患”。而古代中國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呢?其一是官爵分家,有的只授予爵位而不給官職以示獎賞,如此設爵則不亂其職分;
二是候補制度,沒有缺位時留名候補;
三是建立考核與彈劾監(jiān)督制度;
四是,科考取仕,中央統(tǒng)一命官。
6、官吏地方化。
高度中央集權下的官吏分級任命造成了“諸侯”、“單位”官,地方官員沒有中央政策法律,眼里只有上級,殉情枉法、以權代法的事件經(jīng)常發(fā)生。為了獨霸地方政權,甚至出現(xiàn)了縣政府查封中央喉舌報刊《人民日報》的事件,更不用說縣級政府領導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搞“開國大閱兵”之類笑話了。于是士為“諸候”所謀利,則不國分憂,單位、政府、國家取賢不一,則“官們”五花八門。一任地方長官提拔一批心腹走了,第二任又提拔一批,于是官吏越來越多,不知是為國舉賢還是為自己結黨?故此,官吏經(jīng)國家而舉非常重要,歷代都十分重視這點。古語:“唯名與器不可假與人,天子之所司”。應該看到官吏結黨營私,對社會的危害極大。
7、法制上不重視。
建國之后,極不重視官吏制度。憲法加了很多意思形態(tài)上的東西,而對于“官制”卻一字不提。以至于現(xiàn)行的官制亂七八糟,有叫“主任”的、“局長”的、“書記”的不一而同,光從這些稱呼上來看,你不知道他們誰是管事的。而一個十來人的單位,有的一個“主任”配五六個“副主任”一個書記,幾乎全是官。官無定制,加上機構合合分分、建了拆,拆了建,造成今天這樣混亂的局面。而在古代每個朝代立朝之初就有一部“官制大憲法”如《周禮》,當成祖宗遺訓歷代遵循,這些保守的祖宗遺訓成為限制政府機構膨脹良方。
憲法的作用與歷代“祖宗遺訓”的作用是一樣的,是為集權自我約束而設,不是為了限制民權而設。而這種限制主要是來源于道德習俗力,因為最高集權之上是再沒有人能限制他。昔日,大臣以“祖宗遺訓”勸君王守制,今日不當“憲法”勸政府遵憲法么?諫臣是誰?不管是“祖宗遺訓”還是憲法,都不方針對人民,而是為了推行善政、江山永固自我約束。特別要是對每介政府難以自身約束的官吏制度,這一劑預防藥遠比“刮骨療毒”強的多。
熱點文章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