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若: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——也談盧雪松老師被停課事件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5-25 來源: 幽默笑話 點擊:
【筆者按:發(fā)稿前看到學院發(fā)言人的說法。但他所列幾點實在站不住腳:一、和學生談話中的言論,屬于個人政治觀點,只要不觸犯刑律,不應成為勒令停課的理由;
二、練功云云,是幾年前的事。課堂上的“過激言論”,并無具體內(nèi)容?磥砗诵膬(nèi)容還是林昭影片,但卻作了回避,還說“不是直接原因”,此地無銀三百兩;
三、這點是對盧雪松老師的威脅。盧老師的公民權利應該得到保障。】
吉林藝術學院老師盧雪松正常的課堂教學,遭到不同意見的學生的“舉報”,被學院領導勒令停課。這一事件在網(wǎng)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。
人們普遍認為,課堂是個討論觀念和知識的神圣殿堂。教師有權傳播她認為正確的、有價值的觀念和知識。學生有不同意見可以正面發(fā)表,完全不必要在背后去告發(fā);
領導有不同見解可以同教師交換,完全不應該用行政手段強行中止教學,剝奪教師應有的教學權利。
這一事件并不是特例。近年來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過不止一起這樣的事情了,因為觀點的不同,被剝奪上課或帶研究生權利的事,已不鮮見。這種事件的出現(xiàn),說明我們的社會多么缺乏基本的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,多么缺乏正常的民主氣氛和包容態(tài)度,說明我們的社會離現(xiàn)代文明有多么遙遠。
但是問題并不止于此。盧雪松老師課堂上的什么作為,引起了學生的告發(fā)和領導的不滿呢?
因素可能有種種,但有一個核心的行為,便是放映并討論了影片《尋找林昭的靈魂》。
問題顯然不是對這個影片的細節(jié)有什么不同的看法,而是牽涉到影片本身。影片正面敘寫了、贊頌了林昭“寧為玉碎,以殉中華”的形象。個別學生不接受這樣的形象,但又說不出道理,技窮之下,想到了求助于權力。學院領導不認可這樣的形象,但也說不出道理(“使用不當材料”,便是唯一的說詞),于是舉起了權力的大棒。
為什么這些人不認可林昭的形象?林昭經(jīng)受了這么多的折磨、迫害,但始終堅持真理、寧死不屈,這是半個世紀來中國知識分子中的佼佼者,堪與秋瑾、張志新并列為巾幗豪杰,可是有人卻不認可!八十年代初北大曾公開為林昭平反,許多人把她視為北大的驕傲,有關她的書籍早就公開出版和流傳,可是有人卻不認可!
林昭被迫害致死,牽涉到三次政治運動。五七年反右時,開始她并未介入,可是當看到有些人表面上誠意可掬地動員大家提意見、可當人家說了點意見就劈頭蓋臉地打棍子時,她忍不住了,她大義凜然地站了出來,痛斥這種政客的卑劣行徑。難道她錯了嗎?
五八年起的“大躍進”,弄得經(jīng)濟崩潰,民不聊生!胺钦K劳觥北榧爸腥A大地,“人相食”現(xiàn)象已不鮮見。彭德懷為民請命,犯顏上書,遭到批判。林昭雖已被打入另冊,仍以天下為己任,聯(lián)絡同好,不斷寫信給人民日報,為民呼吁,結果卻身陷囹圄。難道她做得不對嗎?
“文化大革命”時,她完全被囚禁在高墻之內(nèi),但她看透了這場“革命”的虛偽,用絕食、用血書,不斷抗爭,不斷揭露這些年的倒行逆施。最終被暗殺在龍華荒郊,家屬不僅不能去收尸,反而被索取五分錢的子彈費。其后父親自盡,母親被逼瘋癲而死。這樣的遭遇又是她的過錯嗎?
有的人不認可林昭,而且不允許放映和討論有關林昭的影片,原因并沒有明說,實際上是對林昭的形象另有看法,是對反右到“文化大革命”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另有看法。什么看法呢?當然也不便明說!
這就是說,林昭的鮮血,千百萬受到迫害的知識分子的血和淚,億萬個在這些運動中受到牽連和精神傷害的普通人的血和淚,還沒有換來一個明確的說法。文件上的說法不能說沒有,但是并不是人人認可的。“文革”結束后有過短暫的撥亂反正,但看來只是一鍋夾生飯而已,以后幾十年間只顧“團結起來往前看”了,過去的一切也就“往事如煙”了,是非也就不必“糾纏”了。沒有全社會的透徹的回顧,沒有上上下下的認真的反思,甚至還在忌諱這種回顧,想方設法回避這種反思。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年青人當然不知反右為何物、不知“大躍進”和大饑荒為何物、不知“文革”為何物。而在原有體制下步步晉升、獲取了權力的人,當然更不會反思以往的劫難,因為反思會引來變革,而變革難免不會觸動他們的既得利益,對他們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把一切都忘掉。他們千方百計要人們相信:惡夢醒來是早晨,現(xiàn)在不是一片清早的良辰美景嗎?
總之,沒有文明社會應有的民主氣氛、討論氣氛、學術自由的氣氛,是導致高等學校一次又一次出現(xiàn)這類不光彩事件的重要原因。但是,為什么時至今日——撥亂反正20多年了,人類跨入21世紀了,同世界接軌叫了多年了,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喊得震耳欲聾了,我們高校竟然還是這樣一種氛圍呢?為什么還是這樣一種體制和工作方式呢?往遠處找找原因吧!
明年,2006年,是“文革”發(fā)動的四十周年;
后年,2007年,是反右運動的五十周年;
大后年,2008年,是帶來大饑荒的“大躍進”發(fā)動的五十周年。中國人習慣于逢五逢十的時候搞紀念。過去,多少個逢五、逢十,沒見過一點紀念的動靜,連一篇像樣的紀念性、回顧性、反思性的文章也沒見過。當然,民間還是有的,網(wǎng)上還是有的,這說明我們這個民族并不是完全失憶的民族。但是,只有大家都來保持這種記憶,都來擴展這種記憶,讓年青人都來了解過去的真相,讓年青人都懂得什么樣的人才真是偉大的、真是我們民族的脊梁,只有這樣,我們這個民族才會真正有希望!
。2005.8.2)
熱點文章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