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第页,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,国产精品网站夜色,久久艹影院,精品国产第一页,欧美影视一区二区三区,国产在线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

張祥龍:現(xiàn)象學視野中的孔子
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6-18 來源: 幽默笑話 點擊:

  

  摘要:不同的\"視野\"(Horizont)里,中國古代思想會呈現(xiàn)出極不同的樣子;
20世 紀的中國人想必對這一點有深切體會。而這一現(xiàn)象在看待孔子時又特別的突出,因孔子本人的為人為學具有最純粹的中國風格,常對現(xiàn)代人的理解方式形成挑戰(zhàn)。章 炳麟前后期對孔子和儒學態(tài)度的巨大反差就源自他所處的不同視野,而按照西方的概念化思路來看待孔子,只會看見\"一種常識道德,......『它』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\"(黑格爾《哲學史講演錄》第1卷,三聯(lián)書店1956年版,第119頁)。

這并不能籠統(tǒng)歸為西方人的偏見,因為按傳統(tǒng)哲學的方式,實在是看不出《論語》中的孔夫子有何可贊揚之處。\"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,在他那里思辨的哲 學是一點也沒有的。\"(同上)黑格爾這句話說得很誠懇,后一大半說得也很對;
但\"只是\"兩字傳達出的貶義則\"只是\"對概念哲學家們才有效。在非概念的思想 視野中,這\"實際的世間智者\"并不一定被鄙視。本世紀初在德國出現(xiàn)的、改變了歐陸哲學面貌的現(xiàn)象學就提供了一個與傳統(tǒng)的概念化哲學相當不同的新視野;
通過 它,我們可以看到相當不同的孔子形象。我相信,這種\"不同\"的深刻性和帶來的新的可能性,遠過于章炳麟前后期的\"革命與保守\"的不同。

  不同的\"視野\"(Horizont)里,中國古代思想會呈現(xiàn)出極不同的樣子;
20世 紀的中國人想必對這一點有深切體會。而這一現(xiàn)象在看待孔子時又特別的突出,因孔子本人的為人為學具有最純粹的中國風格,常對現(xiàn)代人的理解方式形成挑戰(zhàn)。章 炳麟前后期對孔子和儒學態(tài)度的巨大反差就源自他所處的不同視野,而按照西方的概念化思路來看待孔子,只會看見\"一種常識道德,......『它』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\"(黑格爾《哲學史講演錄》第1卷,三聯(lián)書店1956年版,第119頁)。

這并不能籠統(tǒng)歸為西方人的偏見,因為按傳統(tǒng)哲學的方式,實在是看不出《論語》中的孔夫子有何可贊揚之處。\"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,在他那里思辨的哲 學是一點也沒有的。\"(同上)黑格爾這句話說得很誠懇,后一大半說得也很對;
但\"只是\"兩字傳達出的貶義則\"只是\"對概念哲學家們才有效。在非概念的思想 視野中,這\"實際的世間智者\"并不一定被鄙視。本世紀初在德國出現(xiàn)的、改變了歐陸哲學面貌的現(xiàn)象學就提供了一個與傳統(tǒng)的概念化哲學相當不同的新視野;
通過 它,我們可以看到相當不同的孔子形象。我相信,這種\"不同\"的深刻性和帶來的新的可能性,遠過于章炳麟前后期的\"革命與保守\"的不同。

  

  一、\"現(xiàn)象學視野\"的含義

  

  廣義的現(xiàn)象學的特點是:(1)批評傳統(tǒng)的概念哲學方法,不管是唯理論的還是經(jīng)驗論的,因為它們總預(yù)設(shè)了某種形而上學的理論前提,也就總達不到活生生的\"事情本身\"。(2)認為一切意義的源頭是人的直接經(jīng)驗。不管是通過\"還原\"、\"直觀\"還是\"解釋學循環(huán)\",現(xiàn)象學研究要求進入到真實的、原本的人類體驗(Erlebnis) 或\"現(xiàn)象本身\"之中,而不是那些已被某種理論框架加工過的經(jīng)驗。因此,它不同于實證主義和經(jīng)驗主義,與直覺主義(柏格森)有相通處,但不像后者那樣帶有反 理性主義的特點,而是強調(diào)不脫開真實完整的人的視域(意向視域、時間境域、史境、語境來)分析最普通的現(xiàn)象,比如知覺現(xiàn)象、精神現(xiàn)象和人生現(xiàn)象,以求揭示 出經(jīng)驗本身包含的真理。(3)現(xiàn)象學認為任何原初經(jīng)驗都有一個\"視野\"(Horizont,horizon),是它而非視野中的對象和投出此視野的主體為最原本的構(gòu)成意義的機制。這既非實在論(客觀主義、環(huán)境決定論),亦非主體主義(唯心主義),因主體反倒由這視域構(gòu)成。在一切理論的、主客的分化之先,已有一更原本的、\"居間的\"構(gòu)意境域的運作。這是一切意義和存在的源頭,不能再被還原為任何別的東西。

  這就是現(xiàn)象學最重要的思想貢獻,不管各個現(xiàn)象學家對于這視域的本性及其運作方式有什么不同的理解,他們已經(jīng)活動在了一個 傳統(tǒng)的西方哲學家們達不到的更原發(fā)的思想境界之中,F(xiàn)象學的方法論意義也就在于此。它更徹底地破除了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學前提,更直接地解決了傳統(tǒng)哲學中的 一些問題。海德格爾的解釋學化了的存在現(xiàn)象學是它的最徹底和自覺的形態(tài)之一。正是因為這種方法論上的突破,現(xiàn)象學在現(xiàn)代西方哲學、神學和其他人文學科中引 出了一波又一波的新思潮。

  

  二、孔子思想的特點

  

  藝,孔子一生在做人想事上最反對的就是不入意境還自視占理的態(tài)度。\"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\"(子罕九/4。本文所引《論語》一概在括號中給出篇名和節(jié)數(shù)。文本為朱熹的《論語集注》)意、必、固、我,指這樣一種傾向,即執(zhí)著于某種現(xiàn)成者,不管它是物質(zhì)的還是理念的,并因而不能體會到\"視域\"的真實性。從現(xiàn)象學上講就是囿于一個不原本的前定框架而不能達到現(xiàn)象本身的態(tài)度。所以,孔子從來不說被黑格爾尊為\"概念規(guī)定\"的話;
\"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也。\"(公冶長五/13)這\"文章\"卻不止是關(guān)于古代文獻的學問,其\"惟精惟一\"處,只有在\"允執(zhí)厥中\(zhòng)"或\"藝\"的實現(xiàn)之\"中\(zhòng)"才能活生生地體現(xiàn)出來。

  \"子云吾不試,故藝。\"(子罕/九)。\"藝\"是理解孔子為人的一個關(guān)鍵。對它應(yīng)作廣義理解?鬃幼钚蕾p周文化,也以\"六藝\"--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(shù)--教學生。但他更進一步將此藝\"文\"化,成為后世儒學稱為\"六經(jīng)\"者,也就是儒家特有的六藝詩、書、易、禮、樂、春秋。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中講\"孔子以詩、書、禮、樂教,弟子蓋三千焉,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。\"此處\"六藝\"可能指儒化了的六藝。

  不管怎樣,藝是孔子教學的基本所在,也是他為人和思想的最重要的一個特點。\"藝\"不 只是指\"技藝\"、\"藝術(shù)\",也是指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和思想方式。\"藝\"意味著靈巧、機變、有尺度感,在應(yīng)和中引發(fā)出、產(chǎn)生出某種只能在此活動和時機中出現(xiàn) 的東西和情境。用現(xiàn)象學的術(shù)語講就是,\"藝\"的態(tài)度\"還原\"掉了對于那些不屬于藝境的存在者的關(guān)切,不管它是觀念的還是物質(zhì)的存在者。各種手藝(比如射、 御)和禮、樂、書、數(shù)、詩的活動就是具體的藝。它可上可下,既可是謀生之術(shù),又可以是教養(yǎng)和更完美的人生的表現(xiàn)。而充分體現(xiàn)出藝的特性的思想就善于沉浸到 各種活潑潑的生存境域中,只在這境域的活動中開顯出終極的意義領(lǐng)會,并因此而反對到廣義的技藝、理解和解釋的活動之外去尋找形而上學的實體原則。所以,藝的活動既不同于經(jīng)驗論意義上的感官反映,又不同于唯理論意義上的概念抽象和系統(tǒng)化,而是處于兩者之間而又更本源的時機領(lǐng)會和對生命的維持。

  人與世界打交道的原本方式是技藝的呢,還是觀察和抽象推衍式的呢?按照現(xiàn)象學、特別是海德格爾的生存現(xiàn)象 學的看法,答案只能是前者。技藝活動總是發(fā)自人生境況并開啟新的人生境界的,因而總是離人最近的。遠古人用石用火,成就的首先是一種開拓人生境界的技藝, 而非觀察對象和反思對象的手段。那些表面上脫開了技藝方式和技藝境域(contextuality)的活動,不論它以什么形式(對象化的、抽象的或反思的;
欲望的、禁欲的或力量意愿的)出現(xiàn),實際上還是以原發(fā)的技藝活動為前提。

  孔子的一生就是由藝轉(zhuǎn)化和升華的一生。從\"多能鄙事\"之藝到博古通今、盡性立命之藝的轉(zhuǎn)化;
并以此文化之藝、通天命之藝來轉(zhuǎn)化和升華自己和弟子們的人生。\"子曰\"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。\"(述而七/19) 求之之道即\"學\"。\"學\"或\"好學\"是孔子為人的極重要特點,而且他認\"好學\"為近乎仁的品質(zhì)。此\"學\"就意味著學藝,而\"好學\"則意味著以此學藝本身而 非由此藝達到的外在目的為真、為樂。入其境則隨之而行,至死不憾,\"飯疏食飲水,曲肪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。\"(述而七/15)又說:\"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\"(雍也六/18)

  為什么會\"樂\"呢?一位堅守道德律者(比如斯多葛主義者)可得內(nèi)心平靜,一位學一般的觀念化知識者有\(zhòng)"好奇\"心的滿足,也有某種快樂,但都不是這種\"在其中\(zhòng)"之樂;
因為學藝總能開啟境域,而人的本性又只在這境域中才能最自發(fā)、合適(\"時中\(zhòng)")、飽滿、盡性地盛放,超出各種各樣的兩難,達到現(xiàn)象學意義上的視域構(gòu)成(horizontal constitution)或當場構(gòu)成的極致。\"子在齊聞韶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\"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。\"\"(述而七/13)能如此至足地沉浸于此樂境中,并能保持三月之久的人應(yīng)是其天性和思想趨向藝境的人,或以此藝境為終極實在和真理的人。\"子謂韶,\"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\"謂武,\"盡美矣,未盡善也\"。\"(八佾三/25)?梢娝谶@藝境中領(lǐng)會到了人生最終極的狀態(tài):\"盡善\"。《大學》開篇講\"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\"但一些后儒就不明白此至善須在藝境中際遇,而不可只從\"格物窮理\"和\"反求諸心\"中得到的道理。\"格物致知\"如不作\"學藝\"解,則總是或偏于外,或偏于內(nèi)而不入自在自行之境。

  

  三、孔子氣象--境域本身的舒卷開合

  

  這藝境中之樂是真正的\"孔子氣象\"或\"圣賢氣象\"。讀《論語》,令人的確感到有\(zhòng)"一以貫之\"(里仁四/1;
衛(wèi)靈公十五/2)者。曾子說它是\"忠恕\",究其根不錯,但畢竟還未充分開顯出《論語》中撲面而來的夫子氣象?鬃佑肻"仁\"來點出它,但除了顏淵就很難找到一個真正合其心意的弟子。這\"不違仁\"不只是不違反道德律或外在意義上的禮,而是\"拳拳然\"浸于藝境之中,得源源不絕之樂趣于其中。

  這氣象不能還原為美德美德;
卻正因為融于氣象之中才不只是對規(guī)范和教條的遵守。只有那以人生(它從根子上是與他人共通 的)本身的\"解釋學\"情境為真實,而不以之為實現(xiàn)什么外在目標的手段的人才有這種仁人氣象。它與西方人尊崇的為了某個理念化的目的而殉道的人生境界很不 同,但也并不缺少內(nèi)在的決斷和超越,亦可以合乎時機地做到\"殺身以成仁\"。但這是人生境域或\"天命\"本身的舒卷所至,并非特意為了某個觀念原則而行。章炳 麟說孔子\"污邪詐偽\"、\"熱中競進\",是指責他不守與時境無關(guān)的觀念原則;
而宋儒則將孔子仁學改變?yōu)閈"存天理,滅人欲\"的形而上的道德學說可謂貶得無知, 褒得走樣,都未搔到真正的癢處。

  孔門弟子們中的敏慧者都感到這種孔子風貌,但理解有不同。子貢曰\"夫子之不可及也,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。......其生也榮,其死也哀,如之何其可及也。\"(子張十九/25)這話說得很不錯?鬃泳辰绮皇强梢診"階而升\"之、析而察之的,但又極真切、鮮明、可見和動人,\"其生也榮,其死也哀\"。只有顏淵的\"啃然嘆曰\"最能得夫子思想之神采\"仰之彌高,鉆之彌堅,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;
博我以文,約我以禮。欲罷不能,既竭吾才,如有所立卓爾。雖欲從之,末由也已。\"(子罕九/10) 這是純方法論的,又是極活潑的為人治學的風貌。\"瞻前忽后\"正是孔子藝境思路的表現(xiàn),絕不滯于一點、一理、一處,而總是得機得勢而變化。所以\"善誘人\", 使人\"好德如好色\"。但這是以\"文\"引,以\"禮\"誘,讓你入其境就身不由己,為之轉(zhuǎn)化。于是信其\"有所立卓爾\"。但要像遵從一般道理(道德、宗教、思想的 規(guī)則)地\"從之\",則\"末由也已\",反而摸不到門徑。

  對于那些以合乎時機的方式展現(xiàn)其天性者,人們稱之為\"性情中人\"?鬃觿t可謂\"境域中之性情人\"。他深切體會到藝境(特 別是樂境和詩境)的\"至善至美\",而愿將自己和天下人間的全部生存都如此這般地境域化、至美至善化。他的所有人生活動和特點,不管是本人的修養(yǎng)境界、德性 說、仁性觀,還是對于鬼神、周禮的看法,及政治觀、教育方式、接人待物、生活習慣、個人的感召力等等,都是境域發(fā)生式的,或隨所處之境而\"忽后瞻前\"卻又 可達到至善時中的,而絕不是規(guī)范式的或\"形而上\"超越式的。所以,稱他\"保守\"或\"革命\"都不合適。他與世界上其他大宗教的創(chuàng)立者基督,(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)

  穆罕穆德的區(qū)別也 在于此。

  這種\"時中\(zhòng)"并不是在抑\"狂猖\"(子路十三/21)而揚\"鄉(xiāng)愿\"(陽貸十七/13),讓人不去追求至真不移的終極真理,而是說不可脫開人生的境域體驗去求它。\"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\"(衛(wèi)靈公十五/8)此仁不是一個觀念道德原則,而是最能打動人的\"惻隱之心\",使人為之忘乎其余一切的境域生存形態(tài)。所以\"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\";
但又說\"富而可求也,雖執(zhí)鞭之士,吾亦為之。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\"(述而七/11)此\"中道\"或\"中庸\"之\"味\",就成就于藝境之中。不在境中或有損于境,則再合乎\"道德律\"也并非善事。\"葉公語孔子曰\"吾黨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證之。\"孔子曰\"吾黨之直者異于是。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直在其中矣。\",(子路十三/18)切須注意說這話的語境。兒子為了一只羊告發(fā)其親父,是境外之直,是\"意、必、固、我\"之直,破壞了人生存于其中的\"親親\"藝境和藝感。孔子也不否認\"攘羊\"為惡事,但\"隱\"中已含有悔意;蛘,寧取其大,任之于天,而不可\"鏗鏗然\"以\"刑鼎規(guī)條\"為道德之根。

  孔子知之深、愛之切的人生境界并不只是人際的、\"倫理的\"或\"社會的\",而是含有至情至性于其中者。\"子路、曾哲、冉有、公西華侍坐。子曰\"......如或知爾,則何以哉\"子路率爾而對曰\"千乘之國......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\"夫子曬之。......\"點,爾何如?\"鼓瑟希,鏗爾,舍瑟而作。對曰\"異乎三子者之撰。\"子曰\"何傷乎?亦各言其志也。\"曰\"莫春者,春服既成。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兮,詠而歸。\"夫子啃然嘆曰:\"吾與點也!\",(先進十一/25)這里邊有自然與天意、自得其樂與兼濟天下這些不同形態(tài)交激而生出的光采。此\"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\"的人生境界感動了兩千年的士子。

  

  四、孔子的仁說

  

  孔子之\"仁\"不只是道德規(guī)范,更不能被歸于什么\"主義\",比如\"人道主義\"、\"封建主義\"等等。它是對純境域構(gòu)成的生存方式和思想方式的發(fā)現(xiàn)、領(lǐng)會和歸依。\"志于道,據(jù)于德,依于仁,游于藝。\"(述而七/6)可以說,如果沒有\(zhòng)"藝\"開啟的境域,沒有\(zhòng)"游\"于藝境之中的切身體驗和樂趣,則仁無可依,德無以據(jù),也談不上什么\"從容中道\"了。

  \"子罕言利與命與仁。\"(子罕九/1)但遍觀《論語》,言及仁處并不少。所以,\"罕言\"之\"言\"應(yīng)該理解為\"言之鑿鑿\"的言,就像公孫龍和墨家那樣將仁作為一個概念的對象去言?鬃哟蠖嗍菑恼Z境和人生境域(即通過談?wù)揬"仁者\"、\"仁人\")出發(fā)而言仁的。有子說\"君子務(wù)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軟\"(學而一/2),這話雖然不錯,但卻不是孔子的風格?鬃拥脑捒偸菙[去拘束,\"擦邊\"而過,松之活之,在平淡普通中蘊涵深厚溫存之意,\"不憤不啟,不徘不發(fā)\"(述而七/8),弟子們則往往要把持個東西才算了事,或\"孝佛\"或\"忠恕\"或\"三省吾身\"。

  孔子講到仁一般總是就發(fā)問的人和問話的具體情境而回答。\"樊遲問仁。子曰\"愛人\"。\"(顏淵十二/22)\"顏淵問仁。子曰\"克己復(fù)禮為仁\"。\"(顏淵十二/1)這并非定義,因為\"愛人\"與\"禮\"的含義仍有待深究。比如孔子說\"人而不仁如禮何?人而不仁如樂何?\"(八佾三/3)可見\"禮\"和\"仁\"相互需要。真正從方法上或做人的方式上講仁的是這一段\"子貢曰\"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,何如?可謂仁乎?\"子曰\"何事于仁。必也圣乎!堯舜其猶病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\"(雍也六/28)可見仁不是一種具有固定內(nèi)容或概念含義的原則,而只是或必須是一種活轉(zhuǎn)的、相互構(gòu)成著的生存方式。\"能近取譬\"與\"意、必、固、我\"(子罕九/4)正相反對。\"取譬\"意味著能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(舉一反三),\"近\"則意味著這來回的擺蕩是涉及到自身的,能 夠化開孤立的自身又不失境域的自身的。\"己欲立而立人\",并未說立\"什么\"、達\"什么\",而只是告訴你一種相互對待的純方式。有人認為這不夠具體,可以被 任意使用或被某種特殊內(nèi)容限定住。比如,一位學者講\"所謂\"能近取譬\"是在周禮所規(guī)定的范圍內(nèi)去設(shè)身處地(能近取譬),而不能離開周禮所規(guī)定的原則去設(shè)身 處地。只能說\"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\",卻不能說我想僭越,也允許別人僭越;
我想叛亂,也同情別人叛亂;
這樣的\"忠恕之道\",孔子是絕對不許可的。

社會的道德總歸是為它的政治制度服務(wù)的。\"(任繼愈:《中國哲學史》,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,第72頁)認為\"能近取譬\"不能離開周禮代表的文化視野乃至政治制度是很對的,但 認定這種境域式的\"不能離\"是以\"被規(guī)定\"的或\"為它服務(wù)\"的方式體現(xiàn)就不夠準確了?鬃又v的\"己欲立而立人\"本身就有某種抗拒歪曲的能力和境域式的指 向。\"僭越\"、\"叛亂\"如果是損害人生境域生存的,比如社會、國家的利益,那\"能近取譬\"本身而非什么現(xiàn)成的政治利益的考慮就會排斥它,因為此人就\"能\" 知:我的僭亂(而非應(yīng)天從時的\"革命\")必會引發(fā)(\"譬\")別人的僭亂,從而使我所欲求者無意義。所以這\"己欲立而立人\"本身就含有\(zhòng)"己所不欲,勿施于 人\"(衛(wèi)靈公十五/23)\"可以終身行之\"的恕道。這正反兩面的\"能近取譬\"就是達仁之方。

  所以,\"仁\"之義極微妙,以至孔夫子從不輕許仁,將其視為比一切有某種固定內(nèi)容的美德(比如忠、清、勇、信、廉、智、義)都更原本純粹的德性;
另一方面,仁又極切近,浸透了人生境域。\"季路問事鬼神。子曰\"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\"敢問死。曰\"未知生,焉知死\",(先進十一/11)\"事鬼\"、\"知死\"是離境的,似乎難,卻是可以任意擺布和規(guī)定的。所謂\"死無對證\"。\"事人\"、\"知生\"則是相互對待和\"于其中構(gòu)成的\",非有境域洞察力者不能善處之、真知之。這里講的\"人\"與\"生\"恰代表了\"仁\"的特點。相比于其他美德,仁最活生生地貼近人生本身,也因此而是使眾美德成其為美德者。

  因此,仁必定與使人\"不固\"之\"學\"(學而一/8)有關(guān)。\"君子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\"(憲問十四/7)這里\"君子\"指能\"學(藝)\"之人,而\"小人\"則指不能去\"學(藝)\"之人。兩者的根本區(qū)別在于人生態(tài)度,而非社會地位。另一方面,仁非由外爍,能像學習現(xiàn)成知識那樣學來;
它與人生本身的生存姿態(tài)相關(guān)。\"子曰\"仁遠乎哉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\"(述而七/29)\"好仁者,無以尚之惡不仁者,其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。\"(里仁四/6)\"觀過,斯知仁矣。\"(里仁四/7)走僵死的極端就是\"不仁\",并不只是\"為富『才』不仁\",因為仁最貼近活潑的\"人\"-\"生\"。\"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于是,顛沛必于是。\"(里仁四/5)之所以這么講,是因為據(jù)美之心、\"意、必、固、我\"之心是最大的、最可怕的\"違仁\";
所以,\"為仁\"一定要刮去非境域構(gòu)成的心機,或讓心機走到盡頭而化于\"時中\(zhòng)"之行,就在那\"造次\"、\"顛沛\"之中得仁,不然就不是真仁。

相關(guān)熱詞搜索:孔子 現(xiàn)象學 視野 張祥龍

版權(quán)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.huhawan.com